刊文精选

2022年第3期·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5/20 16:19:54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期

[关键词] 公共管理;门口效应;迁移理论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广东金融学院校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公共事业管理(特色专业)”(粤金院〔2020〕79号)

[作者简介] 潘英桃(1982—),女,广东广州人,硕士,广东金融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公共事业管理等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3-0093-04 [收稿日期] 2021-09-23

教育部规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包括“公共管理学”“政治学原理”“公共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公共政策学”“公共组织财务管理”“非政府组织管理”等课程[1]。在这些课程中,有些课程是其他课程的前置课程,不同课程的部分内容相关度很高,给教学实践中带来一定的困惑。

本文基于教学实践经验和调查数据,研究分析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出现的“门口效应”带来的理论混乱现象,并运用相关理论,着力于理顺课程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牢固掌握理论知识,提升综合运用交叉学科的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理論依据

(一)关于“门口效应”现象的心理学科解释

当人经过一个门,可能会忽然忘记某些东西,哪怕这是个虚拟的门,科学家给这个现象起了个非常贴切的名字叫“门口效应”(The Doorway Effect)。很多学者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个效应的存在——简单地通过一个门口就会导致遗忘(位置更新效应),并且验证了这种效应可能在那些仅仅想象着走过一道门的参与者身上表现出来——给他们提供一个记忆的图像,并让他们想象自己走过先前呈现的空间,参与者被要求通过一个门口时,更多的遗忘发生了[2]。

“门口效应”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我们所处的物理、心理环境发生了变化,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情况下忘记之前的事情。在心理学角度,当我们的注意力在不同层级之间浮动,“门口效应”就会出现。也就是说,外界环境即我们所处的时间、空间及所面对的事物等在不断变换的同时,内在环境即我们的思维、心理也在相应地变化、跳跃。“门口效应”揭示了一些重要的细节,让我们知道思维是如何组织起来的。心理学家汤姆·斯坦福德(Tom Stafford)认为,“门口效应”揭示了人类记忆的优势,但同样也暴露了它的缺点。也就是这种心理上的变化和跳跃,使得人容易忘记需要贯彻执行的计划。

基于此,笔者认为“门口效应”也可以反映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每一门课程相当于一个门口,当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再学另一门课程时,就相当于从这个门口走到另一个门口。那么,从这个角度看,就有可能出现“门口效应”。具体来说,学生通过不同课程的学习,以及随着年级的增加,客观情境和心理状态都有所变化,会出现知识混乱现象。而这点会在后面的调查数据中印证。

(二)关于学习迁移理论的基本论述

学习迁移理论是教育心理学里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内涵不断丰富。“迁移”(Transfer)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意为“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获得和影响的一种现象”[3]。对于学习迁移,简单理解,就是指一种学习对于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景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4]。

从学习迁移理论可以看出,学生现在的学习状态受到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影响,或者说,学生现在的学习状态也会影响将来的学习。这种迁移带来的影响可分为正影响和负影响,正影响会积极促进新知识或技能的获得,可称为“正迁移”;负影响会阻碍新知识或技能的吸收,可称为“负迁移”。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应该尽可能地促使“正迁移”的产生,降低“负迁移”的消极作用,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习得新知识、新技能。

(三)“门口效应”与学习迁移理论相关性

“门口效应”的产生,是因为情境、心境的变化,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使得学生容易忘却以前所学的知识,而学习迁移理论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即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构建连贯的知识体系,构建相似的情境模式,会促进学习“正迁移”的产生,使学生更深刻地把握好专业知识,避免混乱。

因此,本文基于调查数据,从多角度深入分析影响学生学习迁移的各种因素,重点探讨促进学生学习“正迁移”产生的对策,可以有效地避免“门口效应”现象的出现。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门口效应”

为了印证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门口效应”现象普遍存在及其原因,笔者主要针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网上调查和访谈,回收有效问卷241份,其中大二147份,约占61%;大三66份,约占27%;大四28份,约占12%。调查数据体现了“门口效应”的存在,且受多重因素的影响。

(一)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门口效应”的体现

随着学习的专业课程越来越多,很多学生的课程知识存在混乱状态。表1数据显示,80%以上的学生会出现其中的知识混乱的状态,只有12%左右的学生认为不会出现知识混乱。超过半数的学生会混淆理论内容,记不清理论所属课程。另外,结合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在某个课程特定的案例中,要求结合本课程所学内容进行分析,但很多学生会用另外的课程理论进行分析。第二项的问卷结果也印证了这种情况,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学生曾经出现过类似这种不符合题目要求的情况,也表明确实存在理论混乱。

同样对于这个问题,表2的交叉分析也可以看出,越到高年级,混乱的趋势越明显。大四“不会混乱”选项人数是0人,表明到了大四,都会遇到理论混乱的情况。特别是“用另一门课程的理论分析别的课程的问题”这个选项,大二45.7%的学生会出现这种情况,大三占57.6%,到了大四68%的学生会出现该情况。

因此,据调查數据的分析得出,学生会出现理论混乱、知识混乱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门课程相当于一扇门,学生接触的课程越多,心理和环境都发生变化,混淆理论的情况出现得越频繁,这恰恰表明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会存在上文提到的“门口效应”现象。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门口效应”的原因分析

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这种理论混乱的现象,根据上文提及心理学上的解释,每门课程相当于一个门口,进行另一门课程学习时,情境发现变化,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在不同的阶层变动,造成理论混乱。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学生对整个人才培养体系没有把握,造成知识混乱。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每个高校的设置相似,首先必须包含教育部的规定核心课程,其次也有各个高校自身人才培养特色的选修课程,但这些课程很多是高度相关的。很多理论会在不同的课程出现,比如会用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政治领域、公共领域的问题。诸如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在学生学习的公共管理学、公共财政学、政府经济学等课程中都有所体现。这就需要学生对课程体系即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把握,不然很容易造成混乱。但据笔者调查数据表明,真正认真研究过课程安排的学生仅占12%,粗略浏览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占75.1%,完全没有了解过的占12.9%。学生不清楚每门课的内在联系,就会造成知识混乱,更难以综合理解和运用。

另一方面,学生缺乏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参与实践就是理论运用到实际,是扎实掌握知识的最好方法。但从调查数据看出,学生课外参与专业相关的实际活动的比例较低,有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的学生仅占31.5%,且大三、大四的学生居多。结合对学生的访谈得知,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动力不足,以及没有及时和专业老师沟通,不知如何开展。

专业课程学习中的门口效应现象不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难以融会贯通每门课程的内容,导致实际运用的障碍,影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因而需要采取对策避免其产生。

三、基于学习迁移理论规避“门口效应”的对策

依据学习迁移理论,要促进“正迁移”的产生,就需要构建相似的情境模式。结合专业课程学习的实际,为避免学生出现知识混乱状态,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对策。

(一)专业知识学习迁移情境组合设计

“门口效应”主要是情境发生了变化而导致的混乱状态,而基于学习迁移理论,可以设计一个专业知识学习迁移的情境组合,在专业教育中构建一个相似的情境模式,贯穿学生的专业学习生涯,降低“门口效应”出现的概率,促进正迁移的产生,减少负迁移的干扰。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把现在的学习情境设计成尽量与未来的学习相类似的情境[5]。要保持学习情境的连贯性,将学生过去的问题,正在面临、即将面临和未来面临的问题综合起来考虑。具体而言,就是将学生过去的知识掌握程度、当前的学习状态、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及未来面临的职业规划整合起来。比如可以按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或者按不同的研究方向将学生分类,将这系列问题要素组合起来。这要求教师本身对整个培养体系的高度把握,进而对学生进行有计划、针对性的指导。用它们来促进学生发现、建立和加强学习之间的联系,进而促进学习迁移。

(二)构建关键理论特征体系

相同因素是迁移产生的最为重要的条件,鲁宾斯坦的迁移理论也认为必须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才能对课题类化进而解决问题,在迁移的前提条件上也主张两种学习要有共同之处,因为如果没有共同之处,就谈不上“类化”[6]。迁移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之间存在关系的结果,人所迁移的是顿悟——两个情境突然被联系起来的意识[7]。所以,两门课程之间,甚至是多门课程之间要联系起来,才能促进迁移的产生,因此就要建立关键理论特征体系。

所谓关键理论特征,主要是指专业课程里起着重要作用的理论的特征,即它们的本质及规律,这些理论通常在不同的课程有所体现,承上启下,与其他课程有紧密联系。这些关键特征不仅可以区分不同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为准确识别相关理论知识和记忆恢复提供重要的提示。通过把这些关键理论特征以特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将它们的内在联系明确列出来,而对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里的概念、理论、一般原理的关键特征进行整合,为促进学生学习正迁移的产生提供条件。

对于这些关键理论特征的整合,可以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或者图表的形式列示,成为一个体系。特别是一些重要的理论,可从先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着手,课程的先后顺序设置必须科学合理,保证知识的连贯性,整个理论体系才能清晰明朗。根据这个关键理论特征体系,学生可以清晰地掌握概念、理解内涵、加强记忆、巩固存储和正确回忆,并养成正确地迁移到相关的学习中去的良好思维品质[5]。

(三)加强相关性实践引导

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实际活动同样有利于规避“门口效应”。要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育课程,将实践教学也进行课程化建设,对实践教学项目进行全面的构建,可通过项目化的方式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而达成[8]。

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可以形式多样,包括直接参与到公共部门或其他组织的实习见习,如建立相关的实习基地,鼓励学生走出去。

另外,也可以鼓励参加专业学科比赛,以赛促教。可以是课堂上的形式多样的比赛,比如小型的辩论赛,以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议题作为论题,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也促使学生运用知识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性的比赛,比如“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等有一定挑战性的比赛,以所学的理论为切入点,加深对理论的把握。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避免混乱。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