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39期·劳动教育融入“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教学初探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3/8/28 9:44:14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9期

夏 源,王军义,杨翠婵,陈青松

(广东药科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广东 广州 510310)

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世界,是一切发展的原动力。劳动教育思想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是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框架,以“全面发展”“三种教育”和“三个实现”为内容的劳动教育体系。立德树人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各级各类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制定了标准。新时代,国家重提“五育”并举,劳动教育正式归位。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有必要做到以下几点:明确“立什么德”和“树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厘清立德树人和劳动教育的逻辑关系;从人的不同成长阶段和社会角色的视角准确定位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尝试建构“一课一品一学一行”的劳动教育培养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明确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高校作为未来劳动者的培育摇篮,更应该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与实践中,引领青年人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开创未来,争当改革路上的时代先锋。

一、“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主要内容及特点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涉及预防医学、职业环境及临床医学等多学科专业知识的综合性课程。其以职业人群和职业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阐明影响健康的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而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职业劳动条件,为职业人群创造安全高效的作业环境,维护劳动者健康并提高职业生命质量。本课程是职业卫生监督和服务实际工作的理论基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二、“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职业病的防治事关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给职业病管理及健康监护等工作顺利开展带来新挑战;人民对生活的基本温饱需求也转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些都对新时期职业卫生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精神,最终使其具备做人的基本品质与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劳动教育、深化劳动育人工作一直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但在高等院校依然是比较薄弱的一个教育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高校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劳动意识,激励大学生的劳动精神,从而达到深化劳动教育,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当代大学劳动教育致力于锻造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必备的专业技能训练及理论联系劳动实践的能力。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教学中应选取适合的方式和内容,将劳动教育进行合理的融入,注重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将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和科学劳动融入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文化相结合,培养学生“规范严谨、敬业勤业”的匠德,有助于提高学生未来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岗位的胜任能力。

三、劳动教育融入“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的初步探索

(一)以劳树德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教学中的融合

以劳树德就是将劳动教育与德育结合起来,培育学生热爱国家、乐于奉献的劳动情怀,塑造和涵养社会主义劳动观,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观。近年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及职业伤害事件发生频率较高,在事故的第一线都会看到预防医学毕业生的身影。在开展理论教学时,通过观看视频向学生介绍我校毕业生王硕的英雄事迹。在对口支援湖北荆州疫情防控工作时王硕不幸因公殉职,生命永远定格在36岁,令人痛惜。他用青春和生命践行了奉献祖国、服务人民及忠诚可靠的誓言。借助这一英雄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学生在学校中既要认真学习劳动卫生的专业知识,还要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内化为个人行为标准。此外引导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积极与环境保护、疾控中心及医院的专业人员进行协调配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及乐观向上精神。劳动是实现人的发展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对劳动及劳动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刻论述,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虽然劳动在新时代背景下有了新的内涵,但劳动精神没有落伍、劳动的价值没有磨灭,劳动仍然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二)以劳增智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教学中的融合

以劳增智就是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灵活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从而掌握专业性劳动理论知识。全民族创新创业的高度取决于青年的创新创业能力,当代大学的劳动教育应鼓舞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他们的创新思维,多方面加强他们的创新能力,形成热爱劳动、勇于革新的奋斗精神,使其真正成为“不仅要有力量,还要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的新时代劳动者”。“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本教研组一直注重实践教学,教学中引入综合性模拟实验课程、职业病案例分析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课程、职业卫生专题实习、职业病防治现场实践课和课外职业卫生科研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实践课程的学习,检验并发展理论知识,拓展了学习的深度,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激发创新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

(三)以劳强体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教学中的融合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是以一定的体力劳动为基础,包含育体和育心两个方面。劳动教育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质素,又可以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现代社会物质丰富,但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很多学生心理问题突出,缺乏认同感和安全感,甚至出现“佛系青年”和“啃老”等消极颓废的现象。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综合性模拟实验课中,学生作为职业卫生服务者,对模拟的熔铅作业车间进行职业有害因素的识别、采样和定量检测分析,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实验过程中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和实验收尾工作,培养了良好的劳动工作习惯。当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时,教师指导学生积极思考,反复检测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和直面挑战的品质。

(四)以劳育美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教学中的融合

以劳育美一方面要让学生体会承载于劳动者身上的精神之美,以劳动精神的美激励自身在劳动过程中逐渐从“消极被动”走向“积极主动”,增强劳动成就感;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劳动中的创造美。劳动教育能够增进大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产生积极影响,对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具有驱动作用。对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机制进行研究,能够促进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培养体系的丰富和完善,也能为大学生劳动教育和职业能力提升培养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参考。“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教研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职业卫生科研实践活动,学生从课题设计、实验开展到文章撰写全程参与,科研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指导教师向学生讲述袁隆平、屠呦呦、钟南山等科研泰斗的故事,他们严守道德情操,以高度的创造力和责任心、忘我拼搏奉献的精神为我国科学事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通过这些事迹引导学生体悟“劳动最美丽”的深远意义,体会奉献之美、创新之美和奋发之美。

(五)融合劳动教育的课程综合评价体系设计

评价体系主要是为了检验教学改革是否取得了预期育人效果,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及时修正。教研组结合劳动教育融入的特点,在现有评价体系基础上建设新的课程评价方法和体系,对劳动教育融入对专业课程的影响进行有效评价。在评价时要综合考虑两方面目标的达成度,以保证专业知识与劳动教育目标的一致。通过任课教师自评、考试成绩、学生评教、同行评议保证全方位、多渠道的教学评价,从而对教学效果有着全面深入的了解。此外,社会反映及用人单位作为附加评价,各项总分均为100 分,通过不同权重计算总体评价。任课教师自评主要根据学生出勤率和课堂互动情况打分,占总体评价的20%。课程成绩包括期末成绩和实验课综合报告成绩,占总体评价的30%。将相关专业专家和教授综合评价作为同行评议,占总体评价的20%。学生评教是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包括教务系统中对于课程的相关调查问卷、留言和劳动教育相关的感言征集,更能详尽彻底地反映教学效果,占总体评价的30%。除以上基准分数外,必须考虑实习和就业单位等的社会评价。该项得分为针对专业整体培养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尤其对于适用性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坚持“五育”并举,强化劳动育人,补齐教育短板,是高等院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举措。“双高计划”背景下,劳动教育已被纳入党的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立体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其常态化实施的必然路径。随着社会的发展,保证劳动者身心健康、创造良好的职业环境已经成为“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的新内涵和新主旨。将专业课程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可以不断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和品格的提高,培养工匠精神。“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教研组把劳动教育融入理论教学和各种实践教学中,指引学生爱劳动、锤炼学生会劳动和激发学生懂劳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但仍需对相关内容和形式进行梳理和调整,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以期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