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1期|“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学生事务研究与实践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5/18 11:01:38

[出处]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1期

张乐芳 陈振星 周岚

[关键词] 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发展;民办高校;學生事务;管理

[基金项目] 2019年度西安欧亚学院“基于学生发展理论下的民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与实践”(2019XJSK27)

[作者简介] 张乐芳(1963—),女,陕西蒲城人,硕士,西安欧亚学院学生发展处教授,主要从事教学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1-0169-04 [收稿日期] 2021-07-07

一、学生事务改革背景

西安欧亚学院是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创办于1995年。建校之初,学校仿照公办高校创建了学生事务组织及管理模式。随着学校战略的不断发展和生源层次的持续提升,尤其在学校提出由“以学校为发展”向“以学生为中心”战略转型后,传统的学生事务已不能满足学院教育教学需求。

(一)金字塔式的学生管理体系已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改革前,学生事务采用金字塔式的管理体系,学校学生事务工作由学生处统筹,各二级学院具体执行。金字塔式的管理系统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管理层级多,工作与服务流程长,导致学生获取学生事务服务的便捷性不够,影响学生体验;二是二级学院既是教学学术单位又是学生事务的行政管理者,其工作重心在教育教学上,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学生事务工作。

(二)学生事务工作不能很好地满足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根据毕业生追踪调查显示,企业更加看重学生所具备的通识能力,如跨界学习、表达与沟通、创新思维、领导力等。而这些能力的获得更多的是需要通过非课堂、社团活动、真实项目等。传统的学生事务按班级管理的模式,同年级、同专业、同班级的学生集中学习、住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跨专业交流、学习和合作。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学生事务管理中尚未完全落地

学生事务工作起初主要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学生事务人员习惯于包揽一切,以权威、监督者的形象,严肃地站在学生面前训话、布道,学生只能毫无质疑地听取、遵守。学生事务部门对学生参与学校治理不甚重视,在组织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主导作用不够。

二、学生事务管理理论研究

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学生事务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理论体系相对完善、实践性极强的职业领域。

(一)国内外学生事务研究

1.欧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发展。欧美高校学生事务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学生管理模式,学务与学术合一,两者没有明显的分界。第二阶段为学生服务模式,学务依附于学术,高校开始注重学生服务职能,注重服务与管理学生的兼容。第三阶段为学生发展模式,学生事务开始独立,并逐渐向专业化发展,学生事务开始关注学生发展,发挥其教育职能,探索学生发展的路径及有效形式。第四阶段为学生学习模式,学生事务全面关注学生学习及未来发展,学生事务逐步走向完善,形成了较为完整与全面的系统结构与运行体制。

2.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沿革及特点。1977年恢复高考,为我国高校学生事务萌芽期,学校坚持德育为先,院系实行政治辅导员制度,无独立学生工作机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为高校学生事务探索期,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制度,学生事务内涵不断完善,高校普遍开始设置独立的学生工作处;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为高校学生事务建立期,学生事务理论基础逐步丰富,内容体系逐渐系统和规范,组织体系初步形成,管理职能也不断扩大和分化;2007年至今,为学生事务全面发展期,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完善学生事务管理制度,工作机制、队伍建设和资源匹配逐步向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学生事务的主要任务之一。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学生事务成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以学生为中心”理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欧美等国家叫作传授范式,在国内叫“三中心模式”,即“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室为中心”,高度关注教材和教师,是“三中心模式”的基本特征。20世纪80年代,欧美高校开展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一系列本科生教育改革理论。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发布《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预言“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理念必将对高等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此,“以学生为中心”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并在本科教学中进行实践。国内学者赵炬明将此总结为“新三中心模式”,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

(三)学生发展理论研究

20世纪70年代初,“学生发展”理论应运而生,并逐步成为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学生发展理论是一套综合性理论,其主要观点可以概况为以下三个方面。

1.内容方面。每一个生活在一定环境下的个体,都必将面临一系列的成长问题。个体的发展按照顺序可以分为能力培养、情绪管理、独立性养成、成熟人际关系的建立、自我人格的实现、成长目标的确立、自我完善等七个变量。对于快速成长期的大学生而言,发展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建立自身的同一性。

2.方式及过程方面。个体的发展和成长,无论是智力层面还是道德层面,都要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大学生在发展成长的过程中一般会经历二元论认知模式、多样性认知模式、相对主义认知模式、相对责任等四个阶段。

3.环境因素方面。个体的成长受制于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发展与大学环境互动有着非常强的关联性。高校环境可以分为有形环境和无形环境。有形环境包括校园的自然环境、教师队伍、大学生活动场所等;无形环境包括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学生社区和师生关系等。

研究发现,国内外高校学生事务部门工作一般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以学生为本,一般设置独立的学生事务机构,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相应的规章制度。二是机构设置扁平化,一般设置学生服务中心,直接面向学生提供服务。三是通过高度的信息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提升学生事务服务效能。四是强调学生参与,注重学生、学生组织在校园治理中作用的发挥。五是学生宿舍是事务管理工作的重要阵地,是课堂教学以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场所,特别是书院制高校。

三、学生事务改革的关键举措

(一)以书院制模式为原型,推行社区化改革

2012年,西安欧亚学院学生事务团队深入研究国内外高校,特别是书院制高校的学生事务工作模式,以期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学生事务改革之路。同年,学校通识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为了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学院在书院制的基础上,将通识教育从书院制剥离出来,提出了“社区化”的概念,以期通过社区化模式,发挥学生事务教育功能,实现助力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经过两年试点,2015年社区化改革全面落地,初步实现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分离,各学院以专业、班级为建制,通过课堂教学和学术类活动组织开展学术事务工作,进行学生专业教育;各社区以楼栋、宿舍为建制,通过“非形式课程”和体验式活动,进行学生基本素养培养。

(二)基于学生发展理论,构建“分院+社区+社团”学生事务管理新模式

2019年,学生事务研究团队提出了学院学生发展的理论框架及学生发展内涵。学生发展包括生理发展、理性发展、职业发展和社会化发展。学生发展的内涵为在大学四年的培养中,通过分院、社区、社团的联合培养,使学生能够通过广泛持续的体育活动、良好的生活习惯,激发大脑活力、促进健康成长;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思维习惯的训练,提升理性思维能力;通过参与有益的课内外实践、广泛的公益服务及国际交流活动,建立对社会与自我的认知与定位;通过将职业知识、技能、场景融入专业课程学习,为未来职业做充分准备,最终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学生事务工作聚焦于提升学生的校园生活体验,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

(三)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学生事务改革探索与实践

在“学生发展”理论的指导下,西安欧亚学院学生事务管理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管理、咨询、服务及学生成长四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持续推进社区化改革,助力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管理方面。根据00后学生特征,探索“轻约束”校园管理模式,弱化学生事务部分管理职能,强化学生参与治理意识及能力,通过清晰的制度、明确的规则引导学生参与治理,培养学生契约精神和公益习惯,使学生成长成为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1)全面推行契约式管理,培养学生契约精神。推行学生住宿申请制度,明确学生住宿行为反馈评价及奖惩机制,对学生宿舍行为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完善学生行为契约体系,建立健全公寓卫生行为承诺书、安全行为承诺书、住宿承诺书、控烟承诺书,构建学生行为契约框架。(2)辅导员职能从管理者转变为辅助学生成长。通过持续培训,打造一支符合学校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具备学生发展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较高的咨询与服务沟通能力和一定国际交流能力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实施“辅导员+”工程,打通辅导员职业发展通道,引导辅导员发挥自身特长,在学生成长中承担组织者、推动者、激励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更具情感性的帮助,促进学生发展。(3)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学生发展数据库,提升精准服务学生能力。推进系统互联互通,全方位记录学生学习、生活数据,建立学生行为数据库,实现学生数据各部门共享。通过对数据的回溯追踪,发现、挖掘和分析教育过程中的隐性数据、动态数据,筛选异常数据及学生异常行为进行重点关注,为学生异常行为干预、学生生活援助、学生就业帮扶提供依据。

2.咨询层面。咨询层面要解决学生心理咨询、职业规划、学业提升、出国留学、校外住宿、资助保险等校内问题,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1)建立线上咨询平台,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咨询。咨询不仅仅局限于学生事务,还包括职业规划、心理健康、留学出境、学业辅导、人际关系等;与各部门协同,推进导师入驻社区,解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2)提供全天候咨询预约制度,增强学生事务咨询响应速度,提升学生的体验。可以预约导师进行心理咨询、生涯咨询、学习辅导。通过线上咨询和线下咨询的信息共享,可以及时关注、精准解决学生需求,发现学生行为异常数据及时进行干预;也可以通过预约制不断帮助学生建立预约意识。

3.服务层面。持续推进学生事务信息化建设。建立“网络+一站式+大后台”三级服务系统,分类解决学生问题,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学生事务服务,提升学生体验。(1)建设学院智慧学生服务平台,提升服务效率。开展学生需求调研和学生日常咨询业务梳理,了解学生咨询需求,持续完善百事通问题库,解决学生基础性事务服务;针对多部门业务,如财务缴费、学生证、档案业务等,建设一站式服务大厅,解决学生跨部门服务需求;推进学务系统建设,将全校信息化系统进行集成,建立线上一站式服务平台;将学生事務管理业务及人机对话可以实现的业务统一搬到线上,以提升服务效率,改善学生服务体验。(2)建设强有力的后台服务系统,解决学生个性化需求。针对需要由专业人员一对一进行处理的个体问题,如心理咨询、学业咨询、关爱谈话、学生投诉处理等,通过各部门专业人员与学生进行一对一服务,提升个性化学生服务能力,满足学生需求。

4.学生成长层面。围绕学生生理发展和社会化发展,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培养学生善沟通、懂合作,具备领袖才能与国际视野,全面促进学生成长。(1)系统规划校园文化活动,保障活动质量,提升学生参与度和获得感。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规划校园活动,减少活动数量、提高活动质量、加大学生参与覆盖面,打造开放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活动成为教学的有力补充;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激发学生参与的校园活动的积极性;采取“招投标”形式,营造真实职场环境,引导学生参与校园大型活动的组织和策划,使学生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生活的主体。(2)推进灵活多元的住宿模式,促进学生跨专业融合。通过住宿申请制,让学生自选社区、自选宿舍,每栋学生公寓涵盖多个年级的学生,每间宿舍至少包含4个就读不同专业的学生,实现全校学生的完全混合住宿,混合住宿制的推行有利于学生扩大交往半径、延伸人际链条、积累社会资本,有利于学生交流思想、增长知识、扩大视野,有利于学生学会如何友善地与人相处、学会宽容和与人沟通。(3)创建学生学习支持中心,社区和分院共同发力人才培养。组建学习社群,通过项目式学习、线上线下学习打卡活动,营造学习氛围;通过写作大赛、学业咨询、课前预习活动组织、学习讨论等第二课堂活动,实现对学生课前和课后的浸润。通过翻转课堂、学术沙龙、学术竞赛、高水平学术讲座等,提升课堂学习效果。通过学习支持中心建设,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无缝对接。(4)推行学业导师,关注学生学习,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推行学业导师制,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引导”的双重管理模式,进行学生全学程学习关注。社区辅导员通过学生事务的全流程服务,做好学生思想引领;学业导师工作内容不同年级不同侧重,大一新生注重学生适应性教育,大二学生注重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大三学生组织学生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大四学生注重就业指导。

结语

通过6年的社区化改革,基本实现了學校的预期目标。学生事务服务与学生需求匹配度吻合度增强,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是构建了符合战略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学生发展”理论框架,为学生带来全新的体验。二是学生事务部门初步实现了学生事务扁平化,建立了线上、线下的一站式服务系统,提升了学生事务响应速度和便捷性。三是构建了“专业分院+社团+社区”协同育人体系,学生事务通过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充分融合。据麦可思第三方数据调研显示新生大学生活适应性由原来的不足40%提升到63.45%;学生活动中非学术类学生活动人均参与达到了3.2次/人·年,活动满意度超过了90%;学生非学术类省级以上获奖层次和数量逐年提升;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和推荐度逐年上升,分别达到了74.87%和81%。

同时,实践和探索中也发现,由于“学生发展”理论还未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目前还没有合适的量表对学生的“发展”程度进行系统的监测。这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社区化改革实践中不断进行研究和实践。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