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9期·新时代城市治理理念推进城市管理课程质量建设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6/21 11:11:28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9期

陈松川 王金行

[关键词] 新时代城市治理理念;城市管理;课程体系建设

[基金项目] 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城市管理理念研究”(18JD710002)

[作者简介] 陈松川(1970—),男,河北辛集人,管理学博士,北京建筑大学城市经济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城市公共管理与政策研究;王金行(1999—),女,湖北黄冈人,北京建筑大学城市经济与管理学院2021级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公共管理与政策、工商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9-0013-04 [收稿日期] 2022-01-12

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在2020年末就已经超过60%,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成为当前我国城市管理现代化面临的紧迫问题。这要求以习近平总书记城市治理理念为依循,从专业课程建设入手,打造一套更加科学合理的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培养更加适应新时代城市治理现代化发展的城市管理专业人才。

一、当前城市管理专业课程建设面临的任务

(一)西方经验借鉴为主:城市专业课程体系的主体思维存在困局

通过提升现代城市治理品质来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核心内容。长期以来,中国城市治理的理论与实践都以学习借鉴西方城市治理经验作为主要取向。由于城市管理专业起源与发展于欧美的工业城市,所以课程结构多以西方城市管理理论知识体系作为主要逻辑,并辅以碎片化的中国情境下的案例分析。但是,无论是亚当·斯密、马克斯·韦伯等西方思想家,还是国内的有识之士,都深刻地指出了中国城市与西方城市在发展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巨大差异。同时,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借鉴他国的有益经验必不可少,但在西方城市行之有效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中国城市的发展、不一定符合中国人民对于城市建设的期望与需求。因此,这种以借鉴西方为主的经验学习思维已经无法适应更深层次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立足于新时代中国城市的本质性特征,从价值、制度和技术等角度全面厘清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本源,构建体现中国特色城市治理内涵的城市管理专业课程话语体系。

(二)“应然”层次论述不足: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陷于停滞

与课程体系逻辑停留在对西方城市管理理论知识体系经验学习为主相对应的是,当前我国城市管理专业课程在内容上将重心放在了以描述介绍为主的“实然”层面,即程式性地展示了现实中城市发展、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样貌、问题及对策,关注点聚焦在以“物”为中心的环境因素,而对“应然”的层面分析不足,特别是对城市治理应该如何实施、应该如何进一步完善与发展背后的深层次动因、机理等方面的知识体系存在着一定的空白,这进一步导致城市建设缺乏异质性、城市治理缺乏人文关怀。因此,城市管理课程体系的内容需要转向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城市管理的起点和终点、以市民作为城市服务主体,尽早实现从“实然”层面向“应然”层面的转变。

(三)系统思维模式欠缺:城市管理专业课程方法论与现实情况割裂

当前的城市管理专业课程及其体系结构主要体现的是以技术工具偏好为导向的现代工程学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将整体性的复杂问题采取单一目的的简单“专业化”解决方法,分解为若干具体分项问题,并根据其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影响的重要性对这些问题进行排序,通过技术工具来提供解决问题的发展模式。这一方法论思维贯穿于城市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章节安排之中,一方面确实给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观察视角,但另一方面由于比较关注技术手段,忽略了各个要素间的关系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也忽略了城市问题的历史性,存在着内容与实际需求割裂、方法与现实情况割裂、西方经验与本国发展情景割裂等问题。这需要超越分离式思维模式,追求新技术时重点关注政策、制度和人,将技术重新定位为改善城市的手段,而不是目标。

(四)理论探索不深:城市管理專业课程体系的中国化情景融入不够

一些高校采用“任务驱动”“班级研讨”“研究报告”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成果,但是对鲜活的中国城市最新实践反映不够,对中国城市问题的思考呈碎片化,与达到深入探索中国城市治理这一教学目标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城市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真正内涵是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分析个别案例,更要培养学生掌握分析解决中国城市治理问题的能力。如果在教学设计上缺乏引领学生纵向思考的深度,只是以一个个任务为节点,锻炼学生的横向思考能力,那么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很难在这一领域有进一步的突破。中国城市治理的探索既需要广度也需要深度,只有学会分析个例中的共性与关联,掌握问题的核心与实质,才能在本源上消除问题。

二、总书记城市治理理念为城市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框定了方向

(一)从城市治理现代化角度廓清了城市管理专业课程的中国特色指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1]。新时代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结合新时代城市治理理念,扎根中国城市进行理论创新。这就要求在教学理念上不能局限于借鉴西方的经验,更要着力摸索出一条适用于中国城市治理的方法与实践,努力探索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新路子;还要推进实践创新,克服本领恐慌。能力的提升与职业素养培育的起步与启蒙阶段在于专业课程培养,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以扎扎实实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各项本领为目标,力争为社会输送一批批有益于城市治理的人才。

(二)从“人民城市为人民”角度确定城市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十二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2]。城市管理与服务首先要考虑的是是否方便市民生产生活、是否提高了大家的幸福感、是否满足了居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是否解决了人们的不便與问题,这也是城市管理专业课程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在城市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上,必须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的价值导向明确、生动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理论上意识到、在实践中感受到“人本导向”的重要地位,并在未来的城市治理中继续探索技术取向、制度取向与人本取向的有机融合。

(三)从全周期城市管理视角指明了城市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切入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这就要求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从理论上廓清“全周期管理”意识,从系统化思维出发理解城市治理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培养学生运用全局意识去解决城市治理的各项问题;在整体设计中考虑各方面要素的利益和关系的处理,实现各个治理单元精准、细致、高效地协作;培养学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使全过程动态清晰可见,为阶段性的应对决策提供信息基础和预警支持,使“全周期管理”的要求得以落地;还要培养“全周期管理”“治未病”思维,要强化前者作用,增强预见性,在问题处于萌芽时用发展性的办法进行处理,实现管理全覆盖、服务精细化,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四)从“高质量发展”角度明确了城市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重点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从智能化治理走向智慧化治理,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要强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工具的课程内容和实践教学。同时,城市管理专业要在提升专业能力上精细培养,在深入专业实践中细致解读,磨炼学生的“绣花功夫”。另外,智慧化治理和精细化治理最终都要为实现人本化治理服务,这就要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树立学生以服务人民为中心的耐心与责任感,做到真正了解人民的需求,从而在起点上就明确城市工作努力的方向。新时代城市治理思想推进城市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

三、通过新时代城市治理理念引领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中国化再造

(一)挖掘理论深度,构建城市管理专业课程的中国话语体系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城市管理专业教学课程理论导向要实现由西方理论体系向中国理论体系的转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独创性、标志性话语体系。新时代城市治理理念紧扣中国城市问题和议题,蕴含着我国文化密码、价值取向、核心理论,是中国城市管理专业课程话语体系的精髓。城市管理专业课程理论知识体系要将之贯穿于专业课程体系的概念、范畴、命题、思想、理论、思维中,并进一步挖掘根植于中国城市管理的历史传统、基本国情和发展道路,形成解释、洞悉、破解城市发展问题的话语表达,并创造性地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城市建设与发展规律。只有这样,城市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才能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场景代入感,最终形成中国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和理论优势。

(二)提升人文温度,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管理专业价值观导向

城市管理者有温度,城市治理才有温度。纵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治理的重要论述,始终秉持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城市管理专业课程建设要把这一思想树立为人才培养的基本专业价值观导向,从专业能力、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上全面发力,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专业人才。还要使学生认识到城市治理不仅是作为专业精英的专家治理,更是由普通群众参与的协调治理,要学会听取民心民意,善于将质朴的民心民意化为专业的城市政策。

(三)扩展知识广度,凝练具有系统性的城市管理专业认识论

城市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无论是当前的城市管理体系,还是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都体现的是分门别类的对口专业化管理思维。这需要通过课程建设把新时代城市系统治理理念贯穿到课程体系之中,强调整体化、综合化是解决现代城市管理中各种复杂问题的方法论基础。在人才素质培养上拓展知识广度,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要使学生厘清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对现行以分工明确、流程清晰为特征的科层制城市管理模式的宏观把握,学会跳出城市治理功能碎片化、服务分解化、信息阻隔化的困境,从专业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出发应用这些知识,最终达到知行合一。

(四)强化创新力度,打造城市管理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通过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城市发展之路。这就需要将新时代城市治理创新理念通过课程建设落实到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过程之中,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城市治理问题本质的能力,实现对城市公共政策供给体系的创新;拓展学生的多维视角,以基础性的城市治理理念的变革,实现保证城市稳定发展的关键性城市治理模式创新;鼓励学生善于引入新技术工具,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整合,以城市服务的精准化、精细化、精明化,实现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创新。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