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1期|基于人本主义管理理论的高校课堂管理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5/18 11:01:01

[出处]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1期

[关键词] 人本主义;高校;大学生;课堂管理

[作者简介] 靳于谦(1984—),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西安工业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师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1-0144-04 [收稿日期] 2021-07-19

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推行了许多年,但是部分高校课堂仍然只将“管住学生”放在课堂管理的第一位,这种刚性管理模式很难缓解并减轻学生内心的压力和过重的学习负担,只会把学生变成死读书的“单质群体”。基于人本主义管理理论的高校课堂管理要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要体现“生本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需求,采用交互式的课堂管理方式与人性化的交往和沟通策略,开展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自我管理、自主学习,激励学生不断开拓创新,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课堂管理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一)课堂管理的内涵

课堂是由教师、学生和各种有效的环境组成的复杂的社会系统,通过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20世纪80年代,首批学者如陈时见、刘家访等以提高课堂管理为目的,主要从课堂管理的机制与课堂管理行为等角度揭示了课堂管理对于学校教学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埃默认为:“课堂管理是指一系列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与活动的教师行为,具体包括维持课堂秩序、创设课堂物理环境、处理学生问题行为和培养学生自我规划、自我管理的活动。”田慧生指出:“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一节课中所有的因素,以达到既定教学任务的过程。”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课堂管理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笔者认为,课堂管理是一种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以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行为为中心,通过一套能完成预定教学任务的程序来协调课堂内部多种关系,进而促进课堂中各种关系的生成并不断生长。

(二)理论基础:人本主义管理理论

人本主义课堂管理理论以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为其基本的前提与假设,将人本主义理论引入课堂管理,要求教育者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创造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设立教学目标和任务。师生之间通过双向互动来交流与合作,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引导者和合作者主要作用在于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探究合作学习、情境教学等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形式,以激活学生在课堂上“主人翁”意识,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对课堂管理的自觉性。

二、高校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

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人的完整性、自主性及尊重人的个性,主张把人作为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潜能。长久以来受分数至上、片面理解尊师重道等多种因素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体现不足,课堂管理中“无人”现象普遍,部分教师在行为管理、制度管理、环境管理、师生关系等方面做出不恰当的管理方式,对有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一)高校课堂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1.管理两极化明显。大学生相对而言学业自主性较强,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多,在课堂上容易出现自由散漫的情况。然而有不少教师认为,大学生应该具有自我负责意识,学生只要不影响教师的教学进程,学生在课堂上的不良行为,便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部分教师更倾向于通过制定班级处罚制度与行为规范来管理课堂,認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遵守纪律。显然,这种两极化的管理方式已不适合对当代大学生的管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2.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古语云“无规矩不成方圆”,高校的课堂管理也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来对学生的行为举止进行规范。然而一些教师认为,大学生属于成年人,没有必要对其进行约束,忽视了制定课堂行为标准和行为规范这个重要的环节。

3.课堂管理环境缺乏民主。一些高校教师将强制性的管理措施当成建立高效课堂的“法宝”,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对学生的监督和控制来管理。诚然,纪律和师威在一定程度上为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了保障,但是大学生毕竟是有独立思想和个性的成年人,如果长期处于被控制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思想、行为、情感和交往等方面会逐步机械化,导致大学生对课堂产生厌倦的情绪,很难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4.师生关系不和谐。高校以教师为主体的专制型课堂管理使得课堂教学普遍呈现冷冰冰的知识传授状态,教师准时上课、下课,与学生沟通交流较少。一部分教师认为,课堂管理主要靠学生自觉,教师只需要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即可。师生之间缺乏尊重和信任,会导致教师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使师生关系陷入不和谐的状态。

(二)高校课堂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1.在课堂管理观念上,受传统工具理性的影响。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是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针对人的理性提出的重要概念:“人的各种行动,都是根据自身内在动机的功利性需要发出的,并借助于理性来实现其预期的某种目的,而行动者完全是从利益与效果最大化的视角来考虑,忽视了人自身的情感需要和精神价值体现。”早期的班级授课制受到工具理性的影响,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管理的效率。应试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传统课堂管理下的生成物,从本质上来说它属于一种传统工具理性教育,主要目的在于将大学生有意识地培养成会考试的机器,在这样一种工具理性的压迫下,课堂管理矛盾日益凸显。

2.在课堂管理制度上,受科层制组织理论的影响。我国高校的组织体系具有明显的科层制特征,即从上到下有若干部门和层级的划分,并且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操作程序和相应的制度规范,具有很强的有序性、层级性、控制性与稳定性。但是,这种以“命令—服从”关系为主导的科层制带有统治意味和奴役性,将这种组织管理理论引入到高校课堂管理中,会造成课堂刻板、机械化的局面,学生的自主选择意愿和参与的权利被逐渐剥夺。

3.在课堂管理行为上,高校课堂问题行为多样化。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课堂问题行为呈现多样化特征。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堂的接受度和参与度,事实证明高水平的教学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则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相对较高,课堂问题行为相对较少,反之,若教学水平较低,则诱发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几率就相对较高。

三、基于人本主义管理理论的高校课堂管理策略

课堂管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的课堂管理不能仅限于约束、控制学生的行为,更应着眼于在管理中促进学生的各方面素养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在管理目标上,主张课堂管理人性化

1.重视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本主义课堂管理理念主张管理应考虑学生的兴趣、个性和需要,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潜能,关注学生的情感,采用人本化、个性化、民主化的方式管理学生,进而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激发出学生的责任感与主动性,提高自我素养的积极性,让课堂管理充满和谐与爱,促进大学生在参与课堂管理的过程中全面健康的发展。

2.创设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大学生主动求知。课堂氛围是一种课堂环境因素,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是感染力、影响力、控制力三者的结合体,包括教师信念、精神体验、情感表现、教与学的态度等。人本主义课堂管理理论主张把学生从拘谨与束缚中解放出来,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心理气氛与和谐的课堂氛围,积极参与课堂管理。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帮助者,不仅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更要善于利用课堂活动来创造机会激励大学生敢说、敢想、敢做,要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会自我管理、自觉学习、主动发展。

3.加强课堂沟通,培养大学生的交往能力。基于人本主义管理理论的课堂管理主张建立一种以情感关系为导向的课堂管理方式,即通过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来挖掘积极的情感教育来构建心理相容的课堂环境,通过课堂管理任务及课堂行为问题等的深入了解,来增进学生对课堂管理目标的达成,进而缓和师生之间课堂的矛盾与冲突,使得高校课堂在融洽的气氛中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在高校课堂管理原则上,参与管理的多元化

课堂管理是学校、教师与学生等多元主体充分参与合作的过程。因此,人本主义管理理论之下的高校课堂管理关注各个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进而激发主体的能动性、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构建和谐的学校组织文化。学校组织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高校一种特殊的文化建设,是能够指导和引领组织成员行为的一种价值体系。在全校范围内建设和谐、宽松、积极的组织文化是促进学校管理必不可少的要素。

2.完善课堂管理观念。管理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教师的管理方式,当代人本主义课堂管理理念认为民主化的管理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尊师重道”传统思想的影响,在课堂管理中教师以其威信影响着学生,学生单方面的尊重老师,在学生实际需求和个性与差异性方面,教师给予的关注还远远不足。

3.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人本主义课堂管理理论将学生置于管理的中心位置,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性与自觉能动性,学生的学习效果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管理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课堂管理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大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管理的自觉意识,以使得在学生的管理方式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

(三)在高校课堂管理过程上,重視分层管理

目前,虽然许多高校都意识到“以学生为本”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但是想真正做到人本管理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大致有三个阶段,即情感沟通管理、学生参与管理和学生自主管理。

1.情感沟通管理。处在情感沟通管理层面的课堂管理者和建设者主要以教师为主,这个阶段适用于引入学生参与课堂管理的模式之前,是人本主义管理理论指导下,由教师权威型的传统课堂管理方式走向引导学生参与的民主型课堂管理的现代管理方式过渡阶段。

2.学生参与管理。学生参与管理处于授权型参与管理阶段,即“决策沟通管理阶段”在授权型参与管理阶段中,师生之间不再是教师的权威单向管理,学生作为这个阶段的课堂参与者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可以自主地选择适合自身需要课堂管理方式,自觉协助教师管理自我与他人,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地位。

3.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型参与管理阶段的主要任务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有效促进学生实现自主管理。人本化的高校课堂管理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发展与自我管理能力,要求学生在课堂内部建立若干能够互相监督、共同成长的学习共同体,通过自我意识的提高与学生对集体负责的责任意识来实现知行统一。

(四)在课堂管理的实践上,发挥各个主体的重要作用

1.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摒弃单向的知识灌输观念,革除将“分数”作为唯一的标准,尝试采用人本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师生双方进行的双向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式来提高课堂管理水平。

2.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观。教育行政部门在评价学校与教师时,应将关注点由侧重甄别和选拔的功能转向注重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注重评价的动态化与多元化,提高发展性评价所占的比重。

3.深化管理改革,健全三级课堂管理体制。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采用三级课堂管理体制,需要合理运用分层管理法。所谓分层管理法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和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组,力求缩小差距,最终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并增強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与学习的信心。分层管理法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强调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参与,重点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实现进步与发展。

4.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教师对学生自主管理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堂管理的效果。由于课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生成过程,课堂管理也需要师生随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学生自主管理并不等于不需要教师参与的放任自流的学生管理,而是指教师的监控与学生的自主管理相协调、相统一的师生协商共治的管理方式。教师的“管控”需要以学生的个性与需求为基础,在对学生“放权”的同时也能及时收权,积极引导和帮助,做到因材施教、收放自如。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