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6期·深度教学视角下高校“中国文化”英语课程思政落实研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6/24 11:38:24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6期

[关键词] 课程思政;深度教学;“中国文化”英语课程;文化自信

[基金项目] 2020年度重庆邮电大学社科基金项目“基于‘产出导向法的中国文化外传能力培养研究”(K2020-97);2020年度重庆市研究生教改项目“基于慕课的研究生公共英语‘跨文化交际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yjg203082);2021年度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转变理念、重构内容:高校外语文化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研究”(213159)

[作者简介] 雷雪梅(1978—),女,四川内江人,硕士,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语言测试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6-0009-04 [收稿日期] 2021-06-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1]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

大学英语课程是高校通识教育必修课之一,也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源,集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国文化”英语课程自然也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为了落实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我们需要回答“为什么”“是什么”“谁来做”“何时做”“何处做”“怎样做”六个问题。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课程思政的重心会逐渐向“怎样做”移动和倾斜[4],因为外语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是一种“实践活动”[5]。

一、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有关课程思政与英语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英语课程思政的可行性、有效策略和路径探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陈雪贞探索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如何实现最优化[3];王卉探索了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课程如何融入课程思政内容[6];杨婧、黄国文从文本主题与篇章中深挖思想政治元素[7,8]。有些研究则侧重于中国文化如何融入其他专业课程,如梁惠梅探讨了中国文化融入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9]。也有研究侧重讲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文化自觉的必要性和实施途径[10,11]。

总体而言,目前这些文章探讨了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相结合、中国文化与大学英语相结合的实施途径,但较少有研究从深度教学课堂进程维度对高校英语文化课程思政做研究,切实探讨课程思政“落小,落细,落实”的途径。因此,本研究将从深度教学课堂维度入手,认识课程思政必要性,深挖思想政治元素,明确价值目标,分配高挑战项目,开展多模态评估方式,师生充分沟通,协助学生完成知识迁移[12,13],最终将育人有机融入教学实践,连通课程思政“最后一公里”[14]。

二、高校英语文化课程思政目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课程思政的深厚基地,从事“中国文化”英语课程教学的教师应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做创造性继承和发展,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在学科教育中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15]。因此,作为一门选修学生多、覆盖面广的英语文化课“中国文化”英语课程思政目标有以下三点。

1.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教师首先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让学生学什么、在实践中传承什么及如何传承等问题,即让知识吸收转化为能力呈现。

2.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课程思政要在学生理想信念的确立与价值观的塑造上起引领作用。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强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激发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涵养学生理性性格。教师要致力于引导学生从古人的智慧中获取由诚至明、由明至诚的健康心态,养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能够坦然面对人生的顺境和逆境[15]。并且教师也应该不断完善自我,言传身教,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16]。

三、深度教学促进高校“中国文化”英语课程思政实践

一门课程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最终是要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实现这个目标时,教学方式要凸显暗示性,育德无形,育教于无声。鉴于此,“中国文化”英语课程思政围绕“落小,落细,落实”这个方向,从以下四个方面深入展开。

1.明晰单元主题,深挖思想政治元素,塑造价值观。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以提高文化自信这个大目标为前提,兼顾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相结合的情況,明确育人目标。这为价值观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机结合打好基础。为了落实好课程思政工作,教师首先要清楚教材内容本身的显性外语语言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然后再分析隐含在教学内容里的育人元素,尤其是价值导向和情感品格。

现以教材《中国文化英语教程》第一单元《孔子天人学说》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对天的敬畏和感恩)和价值导向(仁礼、和谐)[17]为例。首先,教师对比西方的“God”和中国的“天”的差异,并分析差异根源及影响。这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深刻领悟到中国“天人合一”世界观的根本原因。讲到“仁”和“礼”时,分析二者的实质、表现和关系,并延伸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所以,这个单元的课程思政教学从世界观讲到价值观,从人和自然的关系讲到人和人的关系,让学生对“谋求社会和谐,人人幸福”的中华文明有了更深的认识。

2.高挑战项目学习驱动,思政融合技能培养。项目教学可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培养独立思考、团结合作的高阶能力[18]。“中国文化”英语课程项目学习既让学生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又培养了学生敢于面对挑战的实干精神。该课程通过项目学习实现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步骤如下。

第一,确定项目任务。教师在导学课上布置项目任务,并和学生商定项目实施细则和评价标准。一旦确定,一学期内不再更改。这既便于教师管理,也可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第二,制定计划并完成项目制作。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提升成果内容的包容度与成果形式的创新度。同时,小组成员也培养了积极向上、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努力解决问题的高阶思维能力。

第三,检查评估。项目成熟后,成员用英语在课堂上展示,其表现由同伴、组外同学、教师共同评价。教师及时对内容作出点评,尤其涉及价值导向时,要帮助学生提高政治意识和道德意识。

现以“郑和下西洋”为例,阐述项目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情况。学生项目展示了郑和舰队的规模、航海的范围、贸易往来货物、外交原则及其积极影响。整个项目不仅让学生较为深入地了解明朝高度发达的航海技术文明与和平外交政策,更重要的是,了解到我国当时对外战略是和平外交,互利共赢。这种高挑战、高思维提升的深度学习方式,不仅建立起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而且让学生学会辩证看待西方发展历史,并理性思考当下世界局势。

3.课堂深入讨论问题,感知文化,培养求真精神。教师精心设计可分析、可探究、可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文化自信,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

现以“中国功夫”这个主题下的7道思考题为例:

(1)What contribution did Bruce Lee make to Chinese martial arts

(2)How did Bruce Lee think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3)What does “Taiji” mean in philosophical way

(4)What Chinese philosophy is involved in shadow boxing

(5)What is the purpose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6)Whats your understanding of “hold morals in esteem, rather than force”(尚德不尚力)

(7)Which units in this book also talk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morals” or “benevolence”

这7道问题,首先让学生了解李小龙对中国功夫的认识,然后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功夫蕴含的丰富哲理,比如,太极蕴含的人与自我内心、人与人、人与自然平衡和谐的追求;其次,思考“德”对练武之人的重要性,并思考“尚德”的根源,即孔子的“仁爱”思想;最后,讨论“尚德”在其他方面的体现,比如,孔子的君子之道、“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谋攻篇》)等思想对生命的尊重,以及郑和下西洋的和平外交,有实力,但绝不主动使用武力等案例。如此一来,学生不仅探究了功夫背后的哲学思想根源,而且认识到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是尊重并珍爱生命的民族。

4.关联知识,融入时事,提升文化自信,增强大局意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时刻将社会热点或时事政治与已有知识进行关联,做到知识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19]。这既将传统文化知识与真实世界相关联,形成理解世界的新方式,也真正实现了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目的。

比如,讲孔子的天人之学时,首先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人其实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自然应有敬畏和感恩之心。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的整体观,西方人与自然分立的二元论,这两種世界观的差异及其对大自然的影响。讲孙子兵法时,强调孙子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并讨论当下军事演习的重要性。讲唐朝时,延伸讨论所谓大国应有的风范和气度。2020年抗击疫情,我国政府对本国人民的态度和作为,对他国的救援就是最佳例证。显而易见,这不仅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豪感,也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整体观、大局观,在国际视野中深刻理解和思考我国主流价值观的思想内涵。学会从个人、集体、国家和世界的角度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历史使命及个人在其中应有的态度和作为。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中国文化”英语课程为例,从实践课堂进程角度探讨了深度教学促进课程思政的实施方式,尝试把知识、能力和思想政治元素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项目开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实干精神,课堂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辩证地认识问题;并将传统文化和当下时事相结合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并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尤其要引导学生思考在完成“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历史使命中应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及如何在现实中自觉践行正确的价值观。

这样的深度教学方式,从目标到理念,从方法到内容,多个角度来落小,落细,落实课程思政。这不仅使这门课程兼具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切实提高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大局意识、国家意识和整体意识,努力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