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5期·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医学课程思政改革探索与反思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6/28 10:51:53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5期

张军

[关键词] 三全育人;诊断学;课程思政

[作者简介] 张 军(1978—),男,山东泰安人,博士,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诊疗、重症医学、临床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5-0062-04 [收稿日期] 2021-11-22

引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高校讲话中提出高校课堂作为人才培养阵地应积极纳入大思政体系,高等教育全面开启以课程思政改革为主要形式的“大思政”教育新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三全育人”理念,要求高校把价值引领与塑造贯穿大学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多种形式共融育人长效机制[1]。“三全育人”作为高校课程育人机制,是从过去单一的思想政治课程育人转向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有效形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全课程、全方位、全过程有机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开展隐形思想教育,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实现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培育的大思政目标。

“诊断学”是中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的中间桥梁课程,教学承担着学生初次接触病人与疾病诊疗的临床入门引路人角色。课程内容知识点密集交错,识记难度大,逻辑性与结构性不易把握,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共融能力要求高,本课程的学习对于没有临床经验的学生而言难度较大。通过查找教学实施与人才培养目标间的差距与问题,启动课程教学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教学团队通过确立课程思政目标、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创设“大课程”思想政治隐性育人情境,实现医学专业课程中教学质量与立德树人共重的育人育才目标。

一、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需求对接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医学院校默认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思想政治课程,面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课教师或政工辅导员团队,专业课程只负責技能的培养与提高,德育和技能教育之间有着明显的划分[2]。育人形式相对单一,造成人才培养难以满足社会对德才兼备的医疗从业人员的需求困境。作为00后的在校大学生群体,成长于信息发达、观念包容多样的互联网信息时代,受外来文化和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思想道德及价值观信念相对淡薄,并处于青春叛逆期,同时传统说教式政策化思想政治教育容易引起他们对权威的反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面临必要的形势改革。2020年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对医务工作者的理想信念和过硬的政治素质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也对医学院校专业教育所承载的教育功能提出了“德技并重、育人优先”的人才培养要求。“三全育人”理念为以单一技能培育为主的医学专业课程提供了融入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可行性策略,是拓展医学院校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化路径的有效形式,符合时代的高素质医技人才培养需求。

二、“诊断学”课程思政目标的确立

诊疗服务的本质在微观层面是面向个体生命的服务活动,宏观层面是维系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保障。依据高校思想政治德才兼备的育人要求与高素质医疗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诊断学”授课内容,教学团队挖掘医学教育中的德育功能与社会意义,落实学生医技德能的提升,提出本课程教学中可实现的“专业(态度)—职业(情感)—社会(信念)”三轴思想政治育人目标:专业层面的课程思政目标,确立为养成精益求精的专业研究态度。在“诊断学”课程教学实施中,注重对学生在诊断知识技能学习中体悟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给予适切引导的必要性,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充分考量,为学生习得医学逻辑思维能力、对现象与问题不断探索、坚持追求真相的学习品质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提供充足的课程学习资源。

职业层面的课程思政目标,设定为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融入医疗服务情感教育,培育以病人为中心、有温度的服务意识。“诊断学”是学生踏入临床医学实践的初始课,课程学习不仅需要临床诊断检查医技应用,也要体验如何与病人接触及开启诊疗工作。医疗服务不仅需要专精医术的运用,同时诊疗效果也有赖医生发自内心地对病患生命的尊重与爱护而提供的有温度服务。

社会层面的课程思政目标,明确为激发守护国民生命的责任担当意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众多优秀医护人员有责任、勇担当,投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成为中国医疗从业人员救死扶伤精神的时代体现,这些当代“最可爱的人”也成为医护从业者心中感到自豪和崇拜的对象。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诊疗病例为课程补充了最新的诊断学案例,医护人员在抗疫一线诊疗中展示出来的迎难而上、守护国民安康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意识也为诊断学课程思政提供了最为重要的价值信念培育目标。

三、“诊断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施策略

“诊断学”课程教学团队自2017年开始,立足于德才兼备的临床高水平人才培养要求,深化课程思政认识,运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持续探索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体系的教学改革路径。课程教学团队通过教学团队、教学资源、教学实施三个方面的教学改革实现“诊断学”课程思政目标,构建形成“强化教师团队课程思政意识是前提、重视课程思政资源建设为基础、创设多元化隐性育人课程教学过程做平台”的“诊断学”课程思政“三课育人”模式。

(一)强化教师团队课程思政意识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前提

医学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人的观念转换[3]。教师团队是课程思政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教师团队的素质与课程思政觉悟直接关系到本课程思政改革的实效。“三全育人”理念的价值在于帮助育人者培养“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育人意识和责任担当[4]。通过定期的课程思政改革专项集体备课,教师团队逐渐形成了课程思政意识,认同了“三全育人”理念,为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课程资源建设、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医学作为传统的高技术含量专业,一直以来本科课程教学中教师团队的选拔都非常注重专业资历背景。实施课程思政改革后,定期在教师团队新师资选拔中增加对思想信念的考查及选拔评价权重。每年选拔优秀临床医生中的德才突出者,将其纳入课程师资团队,课程师资中已包含多名具备优秀党员、“三八红旗手”等称号的专科医生,优先将具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线抗疫工作经历的临床骨干医生纳入教学团队。

(二)重视课程思政资源建设为课程思政实施的基础

课程思政教育效果有赖具有深刻影响力的教学资源。教学团队对照课程思政三轴目标,在已有的“诊断学”资源库基础上全面有序开展案例与教学资源中思想政治元素的挖掘,通过增、替、改、删多种形式将思想政治元素与专业课教学内容及过程有机融合,采用开放式、共享制、可推广的课程资源库在线建设形式,更有利于教学团队紧跟时代发展定期修订课程资源库。其中新冠肺炎疫情抗疫过程中出现的典型诊疗案例和医护人员诊疗救治中的感人事迹新闻,都由教师整理定期上传更新完善课程思政资源。教学中邀请抗疫一线医护人员担当课程教学与临床实习带教工作,成为具有影响力的“隐性”育人时刻,让一线抗疫医生成为本课程思政改革中最宝贵的课程资源。同时,优选德才突出的毕业生,提供个人诊疗经历中有关专业态度养成、病患服务情感培育和社会责任担当信念树立等相关内容,制作成课程案例,补充课程资源案例库,对于毕业生视角的课程案例,学生更容易在情感上接受和在身份上认同并自觉带入,通过替代性学习快速获得实现态度、情感及信念三个层面的改变。

(三)创设多元化隐性育人课程教学过程做课程思政实施的平台

态度转变研究显示如果说服对象能预知说服情境,尤其是说服者预知纠正原有态度的意图时,说服对象会更加有力抵御被说服[5]。当代大学生成长于宽松的价值观念多元化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等显性教育主题词容易形成被动接受的刻板印象,激活心理防御产生排斥心理,影响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效果。在“诊断学”已具备的成熟课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入思想政治“隐形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搭建课程思政实施的平台。例如在专业探索精神培育层面,通过小组疑难案例讨论、布置查阅课后相关文献作业、学生搜集身边的疑难案例作为课堂讨论素材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设计,实现学生在业务学习中精益求精的自我意识内化。职业情感教育层面,加强授课教师在授课与带教期间的仪容仪表整理规范,注意守时到课,教师与学生交流应态度温和、回應及时,使学生体验临床诊疗服务中医者的温暖态度,激发其职业化形象塑造意识。临床问诊体检带教示范时,教师要注意向学生展示与病患沟通时应语声轻柔、操作轻慢,在有刺激感的体检操作前向病患说明,缓解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从病人体验视角考虑诊疗活动安排等诊疗服务细节,在教师到位的言传身教中将“有温度的诊疗服务态度”无声地传递给学生。在守护国民健康的责任担当意识培育层面,课程增加了新冠肺炎诊断相关章节的知识点,并采用抗疫期间一线医生发布的诊疗视频案例作为讨论案例素材,在专业学习中无声融入医疗人员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

精心创设的隐性育人教学系列活动不仅丰富了“诊断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形式,还构建了课程思政最有效的育人平台。课程思政是利用专业课堂开展的隐性育人形式,并非每堂课、每个教学活动中都要牵强设置,应充分考虑专业课授课内容与课程思政元素的自然融入形式,方可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四、“诊断学”课程思政改革反思

课程开展的学生教学访谈及课堂现场教学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对实施课程思政改革后的“诊断学”整体教学效果评价较改革前有了明显提升,特别是在对授课教师团队的熟悉度、严谨治学态度与勇于担当、维护国民安康的社会责任认同度三个方面有不同程度增加。学生认为课程教学中虽然采用教师轮流授课的形式,但每一位参与授课与临床的见习带教教师知识讲授专业到位,严谨的诊断思维及课程中线上线下密集的师生讨论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身上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授课教师在临床体检诊断环节中与病患细致耐心地交流和疏导也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改变了学生以往对医患关系中医生主导、权威感突出及诊疗行为比较有距离感的刻板印象。学生对课程中刚经历过的新冠肺炎疫情诊疗相关案例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参加抗疫驰援的授课教师讲解个人的抗疫诊疗经验印象深刻,对教师们勇敢出征抗疫行为的认同激发了学生对医生身份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感。

课程团队在思想政治教学改革实践中以知与行、师与生、教与学三种关系的处理作为贯彻三全育人理念的发力点,确保了课程思政改革预期目标的实现,主要体现为在课程教学的情感教育与信念教育中强调知行合一,教学全过程引入多样化互动性教学活动,增加师生互动深度,提升对学生的态度信念影响内化程度,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并实施,实现在课程教学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和学生个人发展三者间的统一与平衡。

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临床类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为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育人阵地。现阶段“诊断学”课程思政改革仍属于起步阶段,未来将通过持续的教学实践改革实现育人育才的时代重任,继续推动医学院校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搭建与理论探索。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