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9期·基于主客体积极情感关系开展就业工作的研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6/21 11:10:58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9期

刘丹 吴培源 黄意甜

[关键词] 教育主客体;积极情感关系;就业指导;实现路径

[作者简介] 刘 丹(1991—),女,甘肃张掖人,硕士,广州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吴培源(1993—),女,广东汕头人,硕士,广州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黄意甜(1970—),女,广东佛山人,硕士,广州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9-0005-04 [收稿日期] 2021-09-30

教育主客體间积极情感关系,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教师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提升教育教学工作效果;另一方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育良好的心理人格品质,是师生获得双赢的基础。辅导员作为高校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线骨干力量,与学生共同构建起一种和谐、友好的教育主客体间积极情感关系,是推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能有效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影响力,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

一、研究综述

(一)教育主客体间关系研究概述

哲学认识论范畴的主客体观移植运用到教育中来引发了关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主客体关系的广泛研究,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和观点。

从社会学角度看,教育过程中教育主客体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进行相应的角色互动,是一个社会交往过程,形成了交往教育过程观,并提出了“主—客—主”的交往教育实践模式[1]。

从心理学角度看,基于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知情意行等相互作用的关系,从认识关系、实践关系和价值关系方面论述了不同内容上的教学主客体关系,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改造和自我改造、认识和自我认识、自我满足等关系,从而强调在关系中把握教育过程的主客体关系[2]。

从教育学角度看,根据对教育定义的不同理解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结论:受我国传统教育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影响,认为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权威存在,是教育活动的唯一主体,学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被教育、塑造的客体对象,产生了“教师主体说”。广义上的教育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上的教育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是按照社会发展需求或特定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提高实践生活能力。概括起来,教育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基于此理解,引申出了“学生主体说”“双主体说”“复杂主客体说”等观点。随着时代的进步,对教育定义的理解也不断深入,越来越强调学生个体的发展,“交往”“对话”“主体间性”等观点不断地出现在教育过程的主客体研究范畴[3]。

从社会发展历史角度看,教育主客体经历了原始社会简单、质朴、融于生活的平等关系,奴隶和封建社会教师权威主体且从属于政治的时期,资本主义社会教育主体不断变化的相对民主时期[3]。当前在我国社会主义体制和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教育主客体关系呈现出极其复杂的特征,通常强调一种“以生为本,平等尊重,交互转化”的教育主客体良性关系。

从广义上讲,教育主客体间关系可泛指一切教学相长的关系;从狭义上讲,教育主客体关系特指学校等教育机构中存在的师生关系。本文所讲的教育主客体间关系主要是从狭义方面来讲的,特指师生之间相互认知、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情感作用状态。

(二)教育主客体间积极情感关系概述

心理学上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生活现象与人心相互作用下产生的感受,其重要作用表现在情感是人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能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也是人际通信交流的重要手段。关系指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顾名思义,积极情感关系可理解为人与人、人与物之间达到的一种平等友爱的正向情感体验。故而,教育主客体间积极情感关系就可以简单定义为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主客体间的一种肯定的、正向的、相互认知、平等和谐、亲密融洽的态度体验。在学校具体表现为:老师高尚的师德、人格魅力和专业素养,关心、爱护、相信、帮助学生;学生尊师重道,认可、信任、喜欢、体贴老师;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在此基础上获得双方幸福、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认同,从而建立起师生间积极情感关系。教育主客体(师生)间积极情感关系一旦建立,将作为润滑剂缓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基本矛盾,作为催化剂增强教育教学的影响力和实效,既可以促使教育者更加积极地投身于教学活动中,也可以使受教育者更加专注于教学内容,有助于建立其认知图式,从而为品德养成和技能习得奠定坚实的基础,推进教育顺利进行,保证育人成效。

二、辅导员基于教育主客体间积极情感关系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在驱动力

大学四年,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相处时间最长的人。基于情感具有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的作用,当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建立起积极的情感关系,辅导员就会发自内心地与学生产生情感认同,对学生的情境感同身受,切实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担负起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的角色。迁移到就业指导工作模块,辅导员会摆正自己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定位,带着极大的热情与爱心投入工作,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或孩子,为之计深远,指导他们科学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因材施教磨炼职业技能,因人而异训练求职技巧,为踏入职场做好充足的准备。在这种愉悦的师生交往过程中,辅导员感受到学生的信任,看到学生不断进步、顺利就业、驰骋职场,也会体验到实现自身价值的快乐,获得无可替代的工作幸福感。同时,这种工作幸福感反作用于其日常工作生活,形成循环往复的良性动态工作闭合链。

(二)有利于激励辅导员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能力素养

辅导员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会提高对自身能力素质的要求,主动促进自身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质量关系着社会稳定与安全。近几年,随着社会发展迭代加速和人才需求日新月异,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之严峻、就业情形之复杂、就业环境之多变,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难更严的要求。辅导员要想对学生负责,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必须随时关注党和国家关于就业的相关政策和文件,掌握社会就业风向标,在具体工作过程中查缺补漏、勤学善思,不断更新扩充自己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方法。辅导员在认真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发展,间接维护了社会安定,也实现了个人的成长,是师生双赢的正确选择。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配合度

学生内部普遍存在一种“辅导员是为了完成工作KPI才会积极关心你就业”的刻板偏见,因此,辅导员在毕业季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电话无人接听,微信偶尔回复,毕業后直接失联……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学生和辅导员之间缺乏一种积极的情感纽带。所以,辅导员需要以身作则,从学生入学时就开始主动构建师生间积极情感关系,将就业指导育人工作贯穿学生培养过程始终并积极热情投入其中。在师生交流的良性互动过程中,学生被尊重、关爱和理解的需要得到了极大满足,感受到辅导员的积极、真心、真诚、真情,矛盾对立双方转化为统一战线,学生从理性和情感上都更愿意主动配合和支持辅导员的工作。

(四)有利于调动学生求职就业的积极性

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学生有“向师”的学习心理,辅导员的师德师风、态度情感、行为举止本身具有的育人力量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积极的情感关系则会起到正向的感染作用。由此可见,辅导员构建教育主客体间积极情感关系激发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在驱动力后,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带动学生参与求职就业的积极性。学生信任、爱戴辅导员,就会对辅导员传递的职业价值观、讲授的就业课程、进行的就业指导、提出的就业建议等内容多加专注学习。在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情感关系中,学生心理状态良好,思维敏捷清晰,格局视野宽广,能充分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正确认识自我,勇敢面对职场,增强求职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辅导员构建教育主客体之间积极情感关系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实现路径

(一)真诚知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知生就是能否走近学生,明晰生心,与学生打成一片。辅导员要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调整居高临下的教师姿态,主动出击,注重从小事做起,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通过与学生聊天谈心、打球跑步、走访宿舍来等方式拉近师生间情感距离;学生取得成绩时击掌相庆、饮茶言欢,遇到挫折时悉心安抚、镇定思痛。慢慢地,学生就会开始觉得辅导员没架子、好相处、信得过,有难事也愿意找辅导员谈,有掏心窝子的话也会同辅导员讲,有意见建议也敢找辅导员提,这样也就打开了通往学生内心的门。在此基础上,辅导员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还要勤观察、善倾听、细分析,对班里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到一口清,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做到心中清,对学生实际想法做到说得清;弄清学生想什么、盼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职业打算,始终与学生真心交朋友,深入他们的心,融入他们的行,奠定开展针对性就业指导工作的思想情感基础。

(二)真心爱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尊重

真心爱学生是辅导员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只有读懂师生之情的珍贵,才能付出关爱的真心。首先,辅导员要热爱就业指导这个工作,提高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知识素养和技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其次,辅导员要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独立的人关爱,尊重个体差异,平等公正对话,而不是把学生当成一种施教的工具,按照标准化模式进行流水线式培养,忽视学生的情感需要和个性创造。再者,辅导员要掌握每个阶段学生的发展规律,抓住学生的成长特征,新生入学,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指导他们规划职业生涯;中间阶段,提醒学生审时度势,调整完善既定目标,对标磨炼过硬本领;毕业学年,鼓励学生乘风破浪勇敢前行。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要积极、平等、真诚、频繁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孜孜不倦、耐心帮助学生解决求职就业遇到的各种问题;要像兄长一样,施以温润之情;要像良师一样,担负启蒙之责;要像挚友一样,倾尽扶持之力。用真心换真情,赢得学生的信任尊重。

(三)真情待学生,得到学生的鼎力支持

作为一名辅导员,既要关心学生的成长进步,也要出色完成就业工作。在就业工作中,辅导员要力争把每件事都办出公心,让学生放心;办出正气,让学生服气;办出真情,让学生动情。俗话说:十个指头有长有短。一个班里的学生也是如此,素质有好有坏、性格有内有外、能力有高有低,每个人的情况不尽相同。因此,对待学生的求职就业,在方法上必须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情感上必须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指导推荐学生就业中,要坚持做到“五个一样”:学生学习成绩优秀与否一个样;学生当过班委骨干与否一个样;学生家庭背景强大与否一个样;学生省内省外一个样;学生城镇农村一个样。就业信息统一发布、就业资源均衡分配、就业指导覆盖到人。真诚、真情、真心是心灵的钥匙,只要教师付出点滴情,学生就会捧出一颗心。在毕业后跟进就业情况填报毕业去向时,也会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回应与有力配合。

学生有时很简单,简单得就像一张白纸,你画什么就是什么;学生有时也很复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你不真心融入他们,就不能真正了解他们;学生有时很脆弱,一点波动、一点挫折,也会让他们心烦意乱、难以自拔。作为一名辅导员,要紧紧抓住新时代学生特点,做到彼此尊重和欣赏,产生平等感和认同感,深入学生中,心入学生中,构建良好的教育主客体间积极情感关系,进而更为有效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为他们校正好人生坐标,规划好生涯之径,开启好求职之路[4-7]。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