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17期·航空航天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与实践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7/4 9:30:15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7期

张纯 张永

[关键词] 协同育人;航空航天类;机制探索;实践样本

[基金项目] 2021年度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时代航空航天类专业结构力学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与实践”(202101369005)

[作者简介] 张 纯(1988—),男,陕西咸阳人,工学博士,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教师,助理研究员,飞行器结构力学与强度技术重点学科实验室办公室主任(通信作者),主要从事飞行器复合材料的设计、研发,飞机结构强度设计与校核、地面强度试验研究;张 永(1989—),男,山东德州人,学士,烟台新天地试验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师,主要从事力学试验设备的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7-0113-04 [收稿日期] 2022-01-22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立命之本、发展之本,要坚持以本为本,加强一流本科教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发挥自身优势,把发展融入建设战略科技力量和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使命与责任中,推动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高校必须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新路径,及时调整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与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协同培养出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综合性人才。推进产学研合作是新时代下高等教育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人根本目标的必由之路[1]。产学研合作是充分利用高校与企业的优势,寻求双方互利共赢的契合点的过程[2]。

英国著名教育家Anne M. J. Smith指出,将学生带入企业进行教育,就是基于完成一个项目的且能够产生举一反三(transferable skills)的技能的一种教育框架[3]。事实上,英国、法国等国家的多数教育环节是通过去企业做项目的方式完成的。Miguel教授指出,基于项目的学习是在不增加学生或学术人员的工作量的基础上改善学习效果,且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4]。可见,国内外教育界一致反映,基于项目的或者基于服务的校企合作育人,不仅让学生进行有目标的研究,让企业有了新的血液注入,还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认可。

一、航空航天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培养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些措施亟待调整。比如,培养体系和考核体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教师对产学研合作的内涵和意义认识不足,科研和教学分离现象严重;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用人标准脱节严重[2];创新创业体系不健全;校内外资源整合能力不足;校企合作模式单一;部分高校理念落后[5];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力度不够大。

航空航天类专业对学生的要求是“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创新”。学生主要学习和掌握航空航天科学与技术、力学、机械学等基础理论及知识,接受航空航天工程方面的系统训练,并且通过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和锻炼学生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及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和理论一样重要,并且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延伸。

笔者于2009年夏赴沈阳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2011年夏,赴南昌洪都航空进行为期两周的实习。2019年夏,作为带队教师带领学生赴南昌洪都航空进行两周的实习。社会实践以“院所做广告”为主,实习以“细节参观+做广告”为主。这一现状至今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不能否认,这样的社会实践和实习必不可少,它是增加学生知识广度的一种重要且可行的做法。

作为“双一流”建设和以“三航”(航空、航天、航海)为特色的西北工业大学,不仅要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还要培养“三实一新”的学生。所谓“三实一新”是指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开拓创新。而要做到“三实一新”就要加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面对目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不足,针对航空航天类专业的学生培养,对新时代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探索显得特别重要。要把新时代航空航天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作为航空特色实践教学体系的一部分进行设计和打造。

二、航空航天类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培养目标

目前校企协同育人已经深入人心,首先对企業院所的调研要明确培养目标。西北工业大学航空航天类专业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起步比较早。以航空学院为代表,我院已经与我国航空工业、航天工业、核工业中的知名企业院所建立了常态化的实习、见习等协同育人关系。对这些航空航天企业院所的分层调查研究表明,基层工人需要具备的素质有:能画工程图、能看懂工程图、懂常用的材料力学特性、能顺畅交流、能写简单的工程报告。研究人员需要具备的素质有:能快速学习、能在师傅的帮助下快速学习每一个设计背后的设计妥协和原因、能够设计产品、写产品设计报告、能书面技术交流和沟通等。高层管理需要具备的素质有:能进行书面技术交流和沟通、懂基层、知晓公司产品在社会中的位置、洞悉企业产品的走向和社会工业的需求变化等。尽管本项目在调研协同育人工作中不可能对所有的企业院所的意见进行归纳总结,但是可以对企业院所反映最多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可以看出,目前对学生培养的要求更倾向于企业院所对研究人员的要求,尽管有不少高校的领导不断在各种媒体表示要培养领军人员,但是对领导人员素质的要求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只要在高校的培养中能达到或者略高于对研究人员的素质要求,并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不断学习,就能在不断践行“三实一新”校风的过程中一次次抓住机遇而成为领军人才。在2020年中国35位“大国工匠”名单中,西北工业大学的校友占据了半壁江山,这就是最好的佐证。

三、现阶段航空航天类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存在的不足

协同育人,相比于“灌输式”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翻转课堂等形式,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在实施协同育人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目前的创新创业体系不够健全。只有特别想去企业的学生才能得到这种锻炼机会,而且大多数锻炼都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将专业知识与企业进行对接。

2.校企合作的模式单一。去企业学习往往是走马观花,看看而已,什么也没有学到。这是笔者带队实习的体会和学生的真实反馈。

3.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缺乏。教师在专业理论方面的确有过硬的素质,但是对于一些操作、实践和工艺往往比较缺乏,他们无法及时获取企业技术中的最新理念,从而导致学生的理念与当前企业的应用脱节,致使学生进入岗位后很难快速融入企业。

4.高素质学生对校企协同育人关注度不高。高素质学生尤其是“双一流”高校的学生往往毕业后会继续深造,导致其对创新创业不闻不问。即便是几年之后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他们的创新能力仍没有得到提高。因此,必须把校企协同育人的理念融入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不管是就业还是选择深造,校企协同育人对学生多方面能力和素质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与提升。

5.各级政府的支持力度不高;高校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协同育人的发展;教师积极性不高;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四、理想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践

针对目前航空航天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存在的不足,高校要着重从学校的政策层面、教师的素质层面、学生的认知层面对校企协同育人进行合理修正,同时需要与企业进行积极交流与沟通。

与航空航天类相关的中小型企业或者大型企业院所商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事宜,合理安排企业、高校与学生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需要指出的是,大的企业院所比较适合较为快速的实习、见习,让学生快速了解行业龙头,包括企业理念、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制造加工等,但是适合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的却是给这些重点企业院所配套的中小企业或者企业院所的某个部门。理想的方式是高校利用政策给学生发放小额补贴,比如小额补贴可以涵盖交通补贴和保险;企业院所提供设计办公环境或者生产条件及住宿安排;学生为了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和进行自我培养,也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比如进行校外校企协同育人的生活费。一旦形成知识产权,高校和企业可以共享创新成果。

安排学生利用寒假、暑假进入中小型企业进行为期三周的项目设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成型与生产。在这些过程中思考、体会,从而达到创新学习的目的。

五、航空航天类校企协同育人案例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有关企业支持高校共同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近年来,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实现了高速发展,构建了“政府搭台、企业支持、高校对接、共建共享”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良好生态。此类项目有效激发了政企校生等各方的积极性和社会创新活力,现已成为高等教育战线推进产教融合、开展校企合作的一块金字招牌。

西北工业大学与烟台新天地试验技术有限公司展开协同育人,烟台新天地试验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经费和软硬件支持,以西安飞豹科技有限公司项目为牵引,由教师带领学生对刚度模拟器进行力学建模、仿真模拟及试验。学生在烟台进行了三周的沉浸式科研活动,在教师、技术人员和需求方的指导与讨论下,搭建合理、科学的力学模型,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设计试验,获取了可靠的试验结果,使得力学模型与试验数据达到了惊人的吻合,为后续刚度模拟器的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此次产学协同育人项目的实施达到了“政策引导、企业支持、学生求索、师有成果”的多方共赢效果。

结语

新时代航空航天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践行,是把我国建设成航空、航天强国的主要举措和有利抓手。本文以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获得的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为契机,分析了协同育人的优势和现阶段存在的普遍问题,通过调研重点企业院所,明确了航空航天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分析理想的协同育人实践,最后通过项目实施,得出了“政策引导、企业支持、学生求索、师有成果”的多方共赢的协同育人参考样板。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