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1期|案例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5/18 11:01:13

[出处]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1期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学前教育专业;案例库;应用策略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江苏省教育厅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儿童行为观察’的幼儿园教师儿童观发展现状研究”(2020SJA1419)

[作者简介] 李雪晗(198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常熟理工学院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和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15;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1-0153-04 [收稿日期] 2021-07-28

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是重基础、强能力。这一能力更指向人才在专业实践领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情境中的实践问题本身具有低结构性或无结构的特点;持续两年之久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师范专业学生走进教育现场进行专业学习实践受到严重影响。这一事实再次将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升学生教育实践能力问题摆到我们的面前。基于此,案例教学法是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一、案例教学法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一)回应当前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要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成了国际幼儿教育改革的首要议题。进入21世纪,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与国际基本保持一致。如何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成了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2000年以来,为推动和深化我国幼儿教育改革,国家相继出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等文件。这些文件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作为未来幼儿教师摇篮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为幼儿教育一线培养新生力量的过程中,要积极回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审视、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方法,探索能够与我国当前幼儿教育改革相适宜的人才培养路径。

(二)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丰富实践教学的内涵

教育部2016年2号文件《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持续推进,师范生教育实践不断加强,但是还存在着目标不够清晰,内容不够丰富,形式相对单一,指导力量不强等问题。《意见》中明确指出,师范院校要积极丰富创新教育实践形式,切实提高师范生的从业能力。由于高校自身内在原因、实践教学基地的外部原因,以及不可抗的影响,高校的实践教学计划到了实践环节一直被弱化。很多课程无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扎实有效的实践训练。因此,师范院校教师必须找到“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充分进行实践训练”的有效路径。郑金洲在其著作《案例教学指南》一书中写道:“一个案例是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助力创新型教育人才的發展,实现教学相长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教师的理念创新和方法创新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是至关重要的。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中心”的特点充分激发了学生作为主动学习者的热情,这使得案例教学法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路径。

相对于传统的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均提出了更高的教与学的要求,教育者与学习者均须在教育一事上投入更多的情感、时间和精力。教育工作者需要到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调查、收集一线的教学案例,并在深思熟虑后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编辑(或剪辑)使之成为适用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案例,形成案例的过程对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学习者而言,他们的学习难度也明显提升。通过案例的学习不再是“看到眼睛里、听到耳朵里和写在笔记上”就完成了。学习者需要对教师提供的案例进行分析探究,综合运用几门课程或是十几门课程的学习成果,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或同伴的有效支持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各种可能的方案和可能的瓶颈都被师生遇到过和深入探究过,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权威,每个课堂参与者都有贡献自己想法的机会。

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案例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

基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本专业案例教学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并分别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教育教学活动,即解释说明性案例、应用型案例和示范性案例。

(一)解释说明型案例及其实践形式

解释说明型案例以真实的儿童生活学习事件为原始材料,用以对相对抽象、概括和晦涩难懂的儿童发展或儿童教育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定义)进行解释说明。例如,在“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皮亚杰关于认知的理论中“同化”“顺应”两个概念。这两者均可解释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但其表现的又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不同水平。教学实践中,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有些学生即便记住了概念的描述(同化:个体试图将新经验或新信息吸收到自己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顺应:个体需要修改或者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才能接纳新信息或新经历),但真实情境下,仍然不能准确把握儿童的认知发展发生了同化还是顺应。

通过呈现教学案例则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系列晦涩的概念,在解释概念之前提供案例,引导学生分组研究以下两个案例中儿童认识事物过程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并分享讨论的结果。

案例一:幼儿入园时在走廊里发现了一只鹦鹉,并说这是一只“彩虹鸟”。其实这是一只有鲜艳绿色羽毛的鹦鹉,虽然该幼儿是第一次见到真实的鹦鹉,但幼儿认为,它有羽毛、有翅膀,并能坐在鸟笼里,那么,这一定是一只鸟。幼儿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老师,并得到老师的认可:“是的,这确实是一只鸟。你知道它的名字吗?”该幼儿又通过观察发现,这只鸟的羽毛是五颜六色的,于是便说出了“彩虹鸟”的名字。

案例二:在参观动物园的过程中,苏苏看到了一个动物在树枝上睡觉,然后他大喊:“老师,快看,熊!”老师指着笼舍旁边的动物简介说:“树袋熊,是澳大利亚的国宝,也是澳大利亚奇特的珍贵原始树栖动物。”苏苏说:“我原本以为这是一只熊,因为它有熊一样的毛,名字里还有一个熊字。可是,是熊就应该在地上走,不应该躺在树上睡觉。那它肯定不是熊。”但是在与老师讨论的过程中,苏苏也不认为这是一只猴子,理由是猴子应该在树上跳来跳去、吱吱乱叫。老师告诉他,这就是熊,它是澳大利亚才有的一种特殊的熊,这种熊喜欢吃桉树的叶子,喜欢在树上睡觉。它每天绝大多数时间都在树上睡觉。苏苏不得不改变他对熊原有的认识,接受一个新的观点,有一种熊就是不在地上走动,而是躺在树上睡觉。

在自主研究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或在同伴影响下发现,儿童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头脑中原有的认知元素直接接纳了新的事物即为同化;儿童不得不改变其头脑中原有的认知元素以接纳新的事物则为顺应。显然,学生能够发现认知发展过程中,顺应是比同化更有难度的学习过程。这样,再去分析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概念,学生便能心领神会。也能在幼儿教育的实践中准确把握儿童认知发展的类型,并给幼儿提供有效的支持。

(二)应用型案例及其实践形式

应用型案例一般以具体形象的案例为依托给学生提供钻研案例的机会以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某些高度抽象概括原理的目的,例如教育学原理或心理学原理等。原理对于实践的意义在于其深层次上描述了客观现象或总结了规律,原理往往不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或可执行性,但对原理的理解是实践的基础。学生通过对鲜活的案例进行讨论和剖析,形成对事物最初的感性认识,在教师的鼓励下深入挖掘案例,抽象概括出其中的基本元素,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原理的应用,即学生利用原理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例如,在“教育学”课程中对“政治和经济影响教育发展”这一原理的理解,可以通过提供古希腊时期雅典和斯巴达的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发现同一时期两个临近城邦在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上存在巨大差异并尝试探究其原因所在。同时,提供古希腊时期地形图,以及两个城邦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形式的文字资料,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并发现雅典位于半岛海滨的丘陵地区,没有成片肥沃的土地,不适宜农业生产,临海的优势成就了雅典人造船航海的优势,因此其商贸发达。相反,斯巴达地处内陆,土地肥沃且四面环山,其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因此,两个城邦的经济形式存在显著差异。这也是导致教育内容上前者重视航海技术、造船技术、天文历法等内容;而后者则更加重视军事体育教育,以保证统治阶级以武力控制奴隶阶层维护自身统治的根本原因。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师在着力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够沿着教师预设的目的展开。

(三)示范性案例及其实践形式

幼儿园一日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能力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核心要求。以“儿童观察”课程为例,该课程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够在整合保育学、心理学、教育学、幼儿园课程和五大领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等课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自由活动状态下的儿童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得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并为儿童提供专业的发展支持。该门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書育人能力构建的关键所在。但是传统的教育形式以教授为主,教师给本专业学生分析观察儿童行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介绍各种观察儿童行为的方法和工具等。这种教育形式带来的问题是“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学生到了幼儿园里不能用自己掌握的儿童观察方法对纷繁复杂的儿童行为进行有效观察。因此,儿童发展水平分析和提供有效地发展支持也就无从谈起。

通过示范性案例教学开展本门课的教育实践则很大程度解决了传统教育形式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授课准备的过程中需要完成儿童活动的视频材料录制工作,该视频应该呈现幼儿在园自由游戏的真实过程,教师需要对收集到的视频进行必要的剪辑和处理,把必要的环节给出特写或慢镜头处理等。以儿童动作发展的观察为例:首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心理学知识讨论儿童动作发展分为几种类型,得出学术界目前在研究儿童动作发展过程中一般为粗大动作发展和精细动作发展两类;其次,提供教师准备的视频案例,鼓励学生分析教学案例,对案例材料中呈现的两种动作类型进行区分;再次,对案例中精细动作发展进行深入剖析,分析案例中幼儿精细动作表现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用语言或文字进行描述;最后,引导学生结合幼儿园课程和五大领域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学习成果,尝试完成对已知精细动作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的环境创设和游戏材料,以及游戏玩法的有效支持。虽然课程学习过程学生没有走进真实的幼儿园教育现场,但是鲜活的幼儿园活动案例对于支持学生通过主动投入、积极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完成主动学习和深度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案例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应用的有效性策略分析

案例教学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有效地开展案例教学并不是一件容易事。确保案例教学有效开展需要对以下三个方面重点关注。

(一)与幼儿园共建全真教学案例库

案例教学达成理想教育效果的关键之一是教学案例的选择和准备。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基于幼儿园教育实践构建教学案例库是使教学案例达成教育效果的重要前提。幼儿教育实践中的真实案例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时效性和针对性,是教育教学行为实现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短期而言,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与幼儿园合作构建全真教学案例库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专业教师可以利用指导学生实习、业界研修等机会收集幼儿园教育现场真实教育案例。运用多种形式(如文字编辑、图片或视频等)相结合的方式呈现案例,让学生在案例学习过程中身临其境。长期而言,院校可以与幼儿园达成教育教学全真案例库构建的协议,形成院校人才培养和一线师资培训共同使用的教学资源库,实现构建主体双赢局面。

(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个体建构知识的过程应该是合作的、交流的和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案例教学法对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具有鲜明的效果。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创建适宜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以主角的身份参与到案例学习中。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能够实现不同专业基础和能力水平的学习者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效果。教育情境中的问题解决往往具有方案多样性的特点。案例研讨的过程中,学生以自身的专业学习成果和成长经历作为解决问题的基础,提出的解决方法往往具有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恰恰是真实教育情境的反映与诉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是案例教学的重要优势,也是案例教学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因。

(三)教师的角色转换——做学生学习的支持者

张东娇认为,传统讲授教学法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与之相比,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知识学习。即学生结合情境进行思考推理,通过与合作者的交流讨论,充分调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学习方式虽然效率低于传统教学方式,但学习效果明显具有优势。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在学习材料、学习策略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上给学生提供支持,但是对于材料的剖析方式、策略的最终选择和结果的评价仍然由学生自主完成。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