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17期·新时代深化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思考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7/4 9:29:37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7期

魏颖

[关键词] 课程考核;改革;创新;教学质量;在线考核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河北省教育厅项目“专业核心课多维度考核方法探究”(2019GJJG466)

[作者简介] 魏 颖(1981—),女,河北廊坊人,硕士,华北科技学院教务处讲师,主要从事教育理论、教育管理、考试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7-0093-04 [收稿日期] 2021-10-22

一、课程考核的历史渊源

(一)从古代选官制度说考试

课程考核起源于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的一大发明。考试制度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历史上最早的考试制度被用来选拔行政官员,以及对初入仕途的官吏进行定期的考察。《尚书》中有“试可乃已”“敷奏以言,明试以功”等,是中国考试制度历史悠久的证明。

几千年来,出现过各种各样选拔官员的制度。比如先秦实行的世襲制、军功授爵制等,官员世代为官;两汉时期实行征辟制、察举制,皇帝直接任命有声望的人才入朝为官,地方官员也可考察当地有名声、有才能的人,告知皇帝授予官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也以家族、声望为主,既不公平,也不公正。隋唐时期形成并沿用至清朝末期的科举制,允许平民参加考试,打破了平民不能做官的桎梏,动摇了门阀制度。科举制是封建时期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1]科举制也影响了日本、越南、朝鲜等国家的考试选拔制度。西方的公务员考试也借鉴了我国的科举制。

公平公正的考试制度具有开放性和竞争性,可以对社会的人才流动起到促进作用,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它的公平性给了底层的人上升的通道,对于我们今天的选拔制度和课程考核有着借鉴之处。

(二)从促学提质角度说考试

课程教学是教育理念借以实现的首要载体,而课程考核又是课程教学的关键节点和重要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的选择。有研究从我国高校考试的改革和职能发挥的角度入手,提出以提高教师评价学生学业水平与质量为突破的发展思路。[2]合理的课程考核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督促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

开展课程考核及评价,可以引导和激励学生更好地要求自己,并投入学习中,努力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要求,帮助任课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课程考核建立了课程的要求及标准,这是教学评价合理性和公平性的保证。没有考试的课程是不完整的。课程不考核,学生平时上课就会不认真,只想着“摸鱼”“划水”。教师也因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漠不关心而不在乎,不严格要求,这与我们的教学目标及教育的初衷相悖。开展教学工作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在学习中培养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喜爱,让他们热爱思考、踊跃参与,让他们有求知欲并能学习到新的知识。合理的课程考核有利于学习的持续深化和学习效果的准确检验,在保障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功效。[3]

课程考核和对学生的评价是分不开的,课程考核的一个作用就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合理的课程考核可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其中包括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课堂上的自信心,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主动思考、热爱思考的学习习惯,以及解决专业问题的实践能力等。合理的课程考核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中获得反馈,从而适当修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开展教学工作、完成教学目标等。

二、目前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终结性考核评价片面性

以前许多学校的课程考核多采用终结性评价,过分强调对理论知识、考试成绩的评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视程度不够,更不用说学生内在价值观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变化或提高情况。这种终结性的考核模式反馈到学习过程中,容易忽视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削弱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自信心。新课程实施中的学习评价不仅注重结果,更注重发展变化的过程,注重过程性评价在发展过程中的多元、即时、动态实施,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要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状态、方式、思维模式和学习态度,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许多学校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停留在期末考试的试卷成绩上,考核内容单一,方式片面。首先,一张试卷不能涵盖学生整个学期学到的所有知识,具有片面性,尤其是教师给学生划重点的行为更助长了学生投机取巧的行为。其次,一次考试定终身的考核方式具有不稳定性,易受到偶发情况(如生病、考试环境等)的影响,导致考试无法体现学生的实力,不能展示其所学。最后,有的学生平时不去上课,通过考前突击、熬夜学习任课教师划出的重点内容,也可能会取得好的成绩。

(二)课程考核内容单一性

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指出了中小学校要注重加强实验教学与多学科(如融合教育、编程教育、创客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践等)的有机融合,高校更要注重实践。理论是为了更好的实践,重理论、轻实践是不可行的。部分学科的考核偏重于理论知识和书本内容,不注重实践考核,导致有些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考前记忆知识点,突击过关,不能与平时认真学习的学生拉开明显的差距,既不符合考试与评价的公平性,也与教学目的背道而驰,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培养的人才,不能只会纸上谈兵,也要会把理论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和事业上。例如,一个从事航天航空事业的科学家,不可能只会理论知识而不从事实践工作。袁隆平院士成功培育了籼型杂交水稻,他就是在实验室、试验田中,通过不断实践、刻苦研究,才发明了多项杂交水稻技术。

当然,重实践、轻理论也是行不通的。学生不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知道事情背后的原理和形成的原因,只有自己学着做,才会有自己的创新,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只会实践的高手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工匠,却永远不可能成为大师。在教学过程中及考核评价时,要注意实践与理论二者达到一个平衡,全方位培养人才。

(三)课程考核方式不适应新时代

新时代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功能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的课程考核是一张期末考试卷、一个实验报告,一场终结性评价远远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我们要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积极热爱学习、热爱钻研、具有创新性和创造性的人才,而不是只会读书、死记硬背、急功近利的人。一张试卷,看不到学生在课堂上的踊跃回答,看不到学生的思维活跃、热爱思考,看不到学生的求学好问、善于实践。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做得很好,在考试时却不一定发挥得好;有些学生,平时偷懒,思维僵化,只会记忆课本上的知识,却不关心知识背后的原理,只浅学而不深思,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但是考前下功夫,擅长记忆书本知识,虽然能通过考试甚至取得很好的成绩,但这不是我们所期望的,也不符合培养全面素质人才的要求。

三、关于课程考核方式的探索

(一)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全面性

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已经无法满足高校课程考核与评价机制,同时过程性评价也尤为重要,二者结合能够更加全面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终结性评價以期末试卷考核为主,过程性评价则主要记录学生的平时成绩。评价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学生的上课考勤、每个阶段帮助学生强化知识的课堂测验、课堂讨论及积极主动的发言和思考。可以设置分数占比较小的期中考试,既督促学生平时学习,不要偷懒,也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期末考试的模式并了解题型,还可以检验学生半个学期的学习情况。对于考试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可以提前督促和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也可以采用小报告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工合作,避免出现一些学生“划水”的现象,同时锻炼学生团结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给学生发布阅读任务,让他们在课上汇报。

上面列举了一些考核内容,可以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平时成绩可以由期中考试、考勤、课堂测验、作业等组合起来,分别占一定比例的成绩。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占比要合理分配,一般可以采取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各占50%的比例。如果侧重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也可以将平时成绩的比例提高至60%~70%,期末成绩占30%~40%。

(二)课程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整体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实践教学成为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高校要培养理论与实践都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就要适当改革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以实验结果作为学生实验成绩判别的主要因素,以实际对象的操控能力作为课程学习掌握程度的判别因素。[4]对于有必要的课程教学,最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前两节课进行理论教学,为接下来的实验课做铺垫,学生如果没有理论知识,做实验会非常困难。如果只进行理论教学,没有实践部分,其理论知识无法发挥,也会感到枯燥。例如,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中,学生既要了解嵌入式系统的基本概念,也要根据应用选择硬件平台,并且基于该平台选择合适的开发工具,进而进行汇编及基于库函数的编程。平时的实验课记录学生平时的实践成绩,也可以增加附加实验题,作为创新成绩进行记录,以此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期末考试可以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等。

(三)课程考核的基础性与创新性结合:系统性

课程考核一方面可以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与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考查学生的创新型发展潜力。因此,试卷题目设计不能过于随意,从难度到覆盖范围都要精心设计。试卷所覆盖的知识点既要抓住重点内容,体现学生的能力;又要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创造的能力和认真细心的能力等,体现应用性内容的考核。此外,每道题的分值要合理,体现较高的成绩区分度,比如具有创新性的考验学生能力的题目数量少分值多,简单的客观题数量多分值少。命题教师在考前要拟出题量和难易度,且题目不重复的A、B两份试卷,经院系审核决定其中一份作为考试试卷,另一份用于备考和补考或者意外情况的发生。

(四)课程考核的集中制和分散制相结合:个性化

近几年,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管理平台的兴起,教学模式和考核制度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线考核为课程考核方式增加了多样性。网络课程在线考核既要检验教学质量及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也体现了教师的网络教学质量,同时实时考验了网络课程的教学管理水平。其中,在线考核是网络课程教学管理过程中各项工作协调和完成的重要参考。[5]同时,在线考核由于网络管理平台的便利,使得学生的考核和教师的评价变得更加方便。学生和教师不需要在考场之间奔波,节约了时间,同时减少了考场和监考教师等资源的占用。教师在网络教室中可以看到学生的举止、活动,也可以通过网络管理平台,直接检查学生对课件、视频等资源的观看情况,节省了考勤时间等。

(五)课程考核的结果和改进相结合:成长性

课程考核呈现的是一个结果,但是更多是对大纲目标达成的分析与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在传统的课程考核模式中,一般都是教师评价学生,但是缺乏反馈,即期末评卷及成绩计算结束后,在数据库中给学生留下一个分数。但是仅凭分数,学生难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也难以改变和进步。在新的课程考核模式中,建议高校增加评价反馈模块,将学生平时的表现及考试中的错题反馈给每个学生。包括在每个课程阶段或测验结束后,给学生反馈这个阶段的学习情况,督促学生学习;在期末考试结束后,对于学生一个学期的表现和失分的部分进行总结,并反馈给学生。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发现不良的习惯,提醒他们改变不良的习惯并提升自己。高校的教学目的是培养人才,帮助学生学到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虽然要花费不少的时间,但是评价反馈带来的价值和对学生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六)課程考核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多元化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包括自评、专家评价、一对一评价、小组评价、实地评价及进行中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评价外,也应让学生经常性地对自己进行评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及提升自我评价的能力。可以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比如小组之间互相给对方找问题,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点并给出改进意见,互相分享学习经验。互相评价可以激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评价可以让他们更加轻松地接受、吸取他人的经验,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